找到相关内容49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庐 山

    起来;但文化的本性是沟通和被理解,因此又企盼着高层次的文化知音能有一种聚会,哪怕是跨越时空也在所不惜,而庐山正是这种企盼中的聚会的理想地点。  因此,庐山可以证明,中国文人的孤独不是一种脾性,而是一种...

    余秋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849541.html
  • 远离愚痴人

    收藏、品评字画的他“呼朋引伴”,在家设茗欣赏。算得上是他“茗中半个知音”的我,也得以忝列这一次的沙龙式活动。  其实,那次沙龙的成分颇杂,有因茗得饮的,有爱好佛学得睹经的,真正懂得书法能和老师交流的人...

    陈小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91254197.html
  • 印光、谛闲二师文汇序

    不谋而合,可谓流水高山恰遇知音也;心心相印之处,灼然可见。  更令人景仰的是,谛公终生以讲演天台教观之工夫而专心念佛,临命终时,预知时止。据《传》云“自知尘缘垂尽,往生不远,电促弟子宝静回寺,付以法,命...

    曲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1461556.html
  • 如何重振天台宗

    真正的知音。  10.以《台州佛教》为枢纽,形成一个业余的台宗研究网,凡喜爱台宗的学者,均可自立课题或由林克智主编统一某几个课题进行研究,其成果即刊登在《台州佛教》上(也可以增印编外)。三年之内亦可...

    护法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02462548.html
  • 茶的境界

    吟咏着长而椭圆的茶盒上烟岚翻滚的诗句:“泉从石出情宜冽,茶自峰生味更圆;四海咸来不速客,一堂相聚知音人;一杯春露暂留客,两腋清风几欲仙……”手捧阿里山仙茶,觉得名利的纷争,世事的纷扰,都变得令人不屑一顾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2471571.html
  • 无言斋笔说: 闻声寻远----演仁

    “无欲则刚”,“人到无求品自高”,此古训能纳入“先进文化”否?正道是: 此生一朝遇, 院里数枝花。 春来秋去望无涯, 谁盼知音游子早还家。 世事穷圆缺, 归来看桑麻。 三椽两盏一壶茶, 任我邀天呼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1875149.html
  • 一条鱼是如何疯狂起来的?

    一顿饭就吃掉了100多万元。   粤浙一带,有钱人多,日渐稀少的黄唇鱼算是遇上了“知音”,它的那点药用功效和种群稀少,暗合了有钱人两大愿景:一是显摆,二是健康。因此,黄唇鱼肯定还会“疯狂”下去。...

    流沙

    |环保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443982208.html
  • 水的智慧:孔子、老子、禅语

    饮水思源”;岂不是暗示人们不要忘本?“顺水推舟”是昭示人们要善于顺情吧?“高山流水”是知音,“行云流水”为妙境。让我们“如鱼得水”。领略人生的“山青水秀”,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” “善心”的智慧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482786802.html
  • 明慧茶院举办第五届古琴会

    screen.width-333)this.width=screen.width-333"> 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:先秦俞伯牙为钟子期奏一曲《高山流水》,觅得一生知音,西汉司马相如为卓文君奏一曲《凤求凰》,赢得一世姻缘。古琴,这一传承中国古代音乐风貌最多的乐器,中国历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不二之选,如今在现代社会的静谧之处悄然奏响。   8月29-30日,主题为“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新闻|台湾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9/20281490040.html
  • 数论之量论因中有果论与二十五谛通释

    的共识。理学家们作为道德主义者,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孔子说成也是道德家,最终把孔子的人生趣味干瘪化了。  朋,其实是今天所说的“知音”。  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——这实际上是一句诗:“朋之来”,永远具有“自远方来”的意味。“相识满天下,知音能几人?”一个人可能同我一起生活,而一旦我们俩相互间达到心领神会,我们就会感到:眼前的对方真是从遥远的天际飘然而至!  作出这种理解,我们便能更切实地体会...

    杨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35238838.html